引言:仿真在现代国防体系中的战略地位

随着信息化战争形态的不断演进,军事斗争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显著提升。传统“实兵实装”的试验与训练方式已难以满足现代作战体系对高效性、经济性和可重复性的需求。在此背景下,军用仿真技术(Military Simulation)作为贯穿武器装备研制、作战指挥决策支持、作战效能评估和人员训练全过程的关键支撑技术,已成为世界各国国防科技发展的核心方向之一。

军用仿真通过建立物理系统或作战过程的数学模型,在虚拟环境中模拟其行为特性、交互机制与动态演变,不仅能够大幅降低研发与训练成本,还可在高风险、高强度对抗场景下进行推演验证,为战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。据美国国防部统计,美军在F-35联合攻击战斗机项目中,通过大规模仿真测试提前发现并解决超过80%的设计缺陷,节省经费逾百亿美元。

更重要的是,现代战争已进入多域融合、全域对抗的新阶段,单一平台或武器系统的性能优劣不再是决定胜负的唯一因素,系统的协同能力、信息优势与响应速度成为关键。因此,军用仿真技术已从过去辅助性的“工具级应用”上升为支撑联合全域作战(JADO)、穿透性制空(PCA)和数字孪生战场的战略能力。

而实现这些高级仿真功能的核心,依赖于一个完整、开放且高度集成的军用仿真系统软件生态链。该生态链并非单个软件的堆砌,而是由建模工具、运行框架、可视化引擎、数据接口与分析系统共同构成的技术体系,具有标准化、模块化、可扩展和互操作性强的特征。深入理解这一生态链中各软件的功能定位与协同机制,掌握其核心用法与集成方法,已成为从事军事信息系统工程、武器系统论证与智能作战研究的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。

本报告围绕“军用仿真系统软件生态链”这一主题,系统阐述其构成要素、关键技术标准、主流软件平台及其功能用法,并结合典型应用场景分析当前发展趋势,最后提出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建议,旨在为相关科研机构、军工企业和高校研究人员提供系统性参考。


一、军用仿真系统的定义与分类

1.1 什么是军用仿真?

根据IEEE标准定义,仿真(Simulation)是“利用模型对物理系统或抽象过程的行为进行实验的过程”。而军用仿真则特指将仿真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的实践,涵盖装备设计、作战筹划、指挥训练、后勤保障等多个维度。

其本质在于:以数学模型代替真实实体,以计算机程序模拟真实行为,以虚拟实验替代昂贵或危险的真实试验

军用仿真的目标包括:

  • 验证新型武器系统的战术技术指标;

  • 评估不同作战构想的成功概率;

  • 训练指挥员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的应变能力;

  • 支持重大装备采购前的技术可行性论证;

  • 构建数字孪生系统,实现虚实联动。

1.2 军用仿真的主要类型

根据仿真对象与目的的不同,军用仿真可分为以下几类:

类型

特点

典型应用

工程级仿真

关注单个系统内部机理,精度高,实时性要求低

导弹制导律仿真、雷达信号处理建模

平台级仿真

模拟整机/平台行为(如飞机、舰艇)

飞行员模拟器、潜艇操纵仿真

任务级仿真

模拟特定作战任务执行过程

对地攻击、电子侦察飞行路径规划

战役级仿真

覆盖多兵种、多平台协同作战

红蓝对抗推演、登陆作战模拟

战略级仿真

宏观层面战争进程预测

大规模冲突演变趋势分析

不同层级仿真所需的技术手段、数据粒度和软件工具存在差异,通常工程级与平台级仿真侧重于物理建模与控制算法,使用MATLAB/Simulink等工具;而任务级以上仿真强调行为逻辑与系统集成,依赖HLA联邦架构与三维视景系统。


二、军用仿真系统软件生态链的构成

军用仿真系统并非单一软件所能完成,而是由多个子系统、多种工具协同工作形成的复杂技术生态系统。该生态链通常包含五大核心功能模块:


2.1 建模与仿真框架(Modeling & Simulation Framework)

作为整个仿真系统的“骨架”,建模与仿真框架提供统一的运行环境、时间同步机制、通信协议和资源调度服务,确保多个异构仿真节点能够协同工作。

主要功能:

  • 定义仿真时钟推进策略(实时/加速/回放);

  • 实现分布式节点间的数据交换;

  • 提供对象注册、属性发布/订阅机制;

  • 支持故障恢复与状态保存。

核心标准与平台:

  • HLA(High Level Architecture):由美国国防部制定的国际通用仿真架构标准(IEEE 1516),广泛应用于美军及北约国家的联合仿真项目。HLA采用“联邦”(Federation)结构,每个参与方称为“成员”(Federate),通过RTI(Run-Time Infrastructure)实现互联。

    例如:在一次空海联合反导演习中,预警机Federate发布目标轨迹,驱逐舰Federate订阅并进行拦截计算,两者通过HLA协议实现跨平台协同。

  • DIS(Distributed Interactive Simulation):较早期的标准,基于UDP协议传输PDU(Protocol Data Unit),适用于低延迟、高频率更新的实时训练场景,如飞行模拟器。

  • RPR-FOM(Real-time Platform Reference – Federation Object Model):HLA的标准对象模型模板,定义了陆海空天平台的通用数据结构,如位置、姿态、速度、武器状态等,极大提升了系统间的互操作性。

常用实现工具:

  • Pitch HLA RTI / RTI Connect(商业)

  • CERTI(开源,Linux平台)

  • MAK RTI(BAE Systems出品,集成性强)


2.2 实体行为建模与系统仿真

此模块负责构建各类军事实体的动态行为模型,包括运动学、动力学、传感器探测逻辑、武器杀伤机制等。

常用工具平台:

(1)MATLAB/Simulink(The MathWorks)
  • 功能强大,专长于控制系统建模、信号处理与算法验证;

  • 支持Stateflow进行状态机建模,适合描述雷达开机/关机、导弹引导阶段切换等逻辑;

  • 可与STK、VxWorks等外部系统耦合进行联合仿真;

  • 在指导系统设计、滤波算法开发等领域占据主导地位。

应用实例:利用Simulink搭建“主动雷达导引头捕获-跟踪-脱靶量计算”闭环模型,验证其在电子干扰下的稳定性。

(2)STK(Systems Tool Kit,Ansys公司)
  • 专注于空间、空中和地面系统的轨道力学、传感器覆盖与链路分析;

  • 提供高精度地球模型(WGS84)、大气衰减模型、多路径效应仿真;

  • 支持卫星星座布局优化、雷达探测范围可视化、通信链路预算分析;

  • 可输出轨迹数据供其他仿真系统调用。

典型用途:仿真低轨侦察卫星对某机场的重访周期与成像质量。

(3)AnyLogic(The AnyLogic Company)
  • 多范式仿真平台,支持Agent-Based、Discrete Event和System Dynamics建模;

  • 图形化界面友好,适合非程序员快速构建兵力对抗、后勤调度等复杂系统;

  • 内置HLA接口,可作为联邦成员接入更大仿真体系;

  • 在作战推演与C2系统测试中应用广泛。

示例:构建一个“无人机蜂群执行SEAD任务”的推演模型,模拟其路径规划、威胁规避与打击效果。


2.3 地理空间与环境仿真

真实的战场环境是三维的、动态变化的,包含地形、气象、电磁、海洋等多种要素。地理空间与环境仿真模块的任务是构建高保真虚拟战场,为上层仿真提供环境输入。

关键功能:

  • 三维地形生成(数字高程模型DEM);

  • 气象条件模拟(风速、云层、降水);

  • 电磁传播建模(多径、遮蔽、衰减);

  • 海洋波浪与洋流仿真;

  • 红外/光学特征建模(用于红外制导仿真)。

主流工具:

  • TerraTools / TerraPage(Presagis)

    • 可将卫星影像与地形数据转换为轻量级3D场景文件(.ive/.osgb);

    • 支持LOD(多层次细节)优化,保证远距离大范围渲染效率。

  • ENVI(Harris Geospatial)

    • 专业遥感图像处理软件,用于提取地形特征、识别伪装目标;

    • 可结合IDL语言自定义算法。

  • Google Earth Studio / CesiumJS

    • 开源或免费工具,适合构建基础地理背景;

    • CesiumJS 支持Web端三维地球展示,常用于指挥控制系统前端。


2.4 可视化与人机交互系统

仿真结果若无法直观呈现,则难以被决策者理解和使用。可视化系统负责将抽象数据转化为可视图像,实现态势感知与交互控制。

核心工具:

(1)Vega Prime(Presagis)
  • 行业标准级视景引擎,C++ API驱动;

  • 支持粒子系统(烟雾、火焰)、碰撞检测、音效同步;

  • 广泛应用于战斗机模拟器、舰艇虚拟训练舱;

  • 与Creator建模工具无缝集成。

(2)OpenSceneGraph(OSG)
  • 开源高性能图形库,基于OpenGL;

  • 灵活性强,适合定制开发;

  • 常用于科研机构自研仿真系统。

(3)Unity3D / Unreal Engine
  • 游戏引擎跨界应用于军事仿真;

  • 优势在于美术效果极佳、物理引擎成熟、支持VR/AR;

  • 缺点是实时性能优化难度大,对嵌入式系统适配差;

  • 正逐步进入训练模拟与概念演示领域。

趋势:美军“合成训练环境”(STE)项目大量采用Unity引擎开发沉浸式训练场景。

(4)Presagis STAGE
  • 可视化配置工具,允许用户通过拖拽方式设置场景光照、天气、实体行为;

  • 降低编程门槛,提升开发效率。


2.5 数据分析与效能评估系统

仿真的最终目的是获取有价值的信息。数据分析模块负责采集仿真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日志数据,进行统计分析、可视化展示和效能评估。

功能需求:

  • 数据采集:记录各实体状态、事件触发时间、交互结果;

  • 数据清洗与整合:处理异构数据源;

  • 统计分析:计算命中率、生存时间、资源消耗等关键指标;

  • 生成报告:自动生成PDF或PPT格式评估文档。

常用工具:

  • Python(Pandas + Matplotlib + Seaborn):灵活强大,适合做批处理分析;

  • MATLAB:擅长矩阵运算与曲线拟合;

  • ParaView:开源科学可视化工具,适合处理大规模仿真数据;

  • DEVS-Suite:基于离散事件系统规范的建模与分析环境。


三、典型军用仿真软件生态链集成案例

以“空地协同打击S-400防空系统”仿真项目为例,说明上述工具如何协同工作。

3.1 项目目标

评估F-35隐身战斗机与EA-18G电子战飞机协同执行SEAD任务的成功概率。

3.2 系统架构设计(基于HLA)

Federate

功能

工具

F-35行为模型

控制飞行路径、传感器使用、导弹发射

MATLAB/Simulink

EA-18G干扰模型

模拟对S-400雷达的压制干扰

MATLAB

S-400防空系统

模拟雷达探测、火控解算、导弹拦截

AnyLogic

地形与环境

提供三维地形、电磁传播模型

STK + TerraTools

视景系统

三维态势显示,支持VR查看

Vega Prime

数据采集中心

收集所有联邦成员输出并生成评估报告

Python脚本

3.3 工作流程

  1. 在STK中设置F-35、EA-18G、S-400的位置与运动轨迹;

  2. MATLAB模型通过HLA发布飞机状态;

  3. S-400模型订阅目标信息,判断是否进入探测范围;

  4. EA-18G启动干扰,修改S-400的信噪比参数;

  5. 所有事件由RTI记录并传入数据库;

  6. Vega Prime读取数据实时渲染三维画面;

  7. 实验结束后,Python脚本分析100次蒙特卡洛仿真的成功率分布。

3.4 成果输出

  • 三维动态回放视频;

  • 干扰有效性热力图;

  • 不同编队策略下的任务成功概率对比表;

  • 推荐最优协同战术方案。


四、关键技术挑战与发展态势

尽管军用仿真技术已取得长足进步,但仍面临诸多技术瓶颈。

4.1 主要挑战

挑战

描述

模型可信度问题

模型是否真实反映现实系统行为?如何验证?

异构系统集成困难

不同厂商工具接口不统一,数据格式不兼容

实时性与精度矛盾

高保真模型计算量大,难实现实时运行

AI行为建模不足

当前大多采用规则驱动,缺乏自主学习能力

网络安全风险

联邦通信可能被劫持或注入虚假数据

4.2 未来发展趋势

(1)认知仿真与AI融合

引入深度强化学习训练虚拟智能体(如AI飞行员),使其具备类似人类的决策能力。DARPA的“Air Combat Evolution”(ACE)项目已实现AI驾驶F-16在空战中击败人类飞行员。

(2)云仿真与并行计算

利用云计算资源实现大规模并行仿真(如万人级兵棋推演),支持弹性扩展与远程协作。AWS和Azure均已推出军事级安全云仿真服务。

(3)数字孪生战场

将仿真系统与真实战场数据打通,实现实时同步、预测预警与动态优化。例如:通过卫星数据更新仿真中的敌方部署,提前推演其行动。

(4)低代码/无代码仿真平台

降低使用门槛,让战术专家而非程序员也能构建仿真场景。如BISim的VBS Blue IG平台正向此方向演进。

(5)量子仿真探索

利用量子计算处理超大规模组合优化问题,如最优兵力配置、最优打击序列等,尚处概念阶段。


五、我国军用仿真发展现状与建议

5.1 现状分析

我国在军用仿真领域已取得显著进展:

  • 建立了HLA国家标准(GJB 5415-2005),并在多个重大型号中推广应用;

  • 中电科、航天科工等单位开发了自主可控的RTI中间件;

  • 出现了一批国产仿真软件,如“红山”、“神鹰”、“天目”等;

  • 国防科技大学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具备较强研发能力。

但与美国相比仍存在差距:

  • 核心工业软件(如STK、Vega Prime)严重依赖进口;

  • 缺乏统一的国产仿真生态体系;

  • 高端人才储备不足,复合型人才稀缺;

  • 工程经验积累不够,模型库建设滞后。

5.2 发展建议

  1. 加快国产替代步伐:扶持国产仿真引擎、建模工具与RTI中间件研发,打造自主可控的软件生态。

  2. 构建国家级仿真模型库:统一标准,积累典型平台、武器、环境的通用模型资产。

  3. 推动军民融合创新:鼓励游戏引擎(如Unity中国版)、AI大模型企业参与军事仿真开发。

  4. 加强人才培养:在高校设立“系统仿真与数字工程”专业方向,强化跨学科教育。

  5. 建立仿真验证认证体系:制定模型验证、验证与确认(V&V)标准,提升仿真结果公信力。


六、结语

军用仿真系统软件生态链是现代国防科技创新的基础设施,也是实现“以虚控实、以虚验实、以虚驭实”的关键支撑。它不仅仅是技术工具的集合,更是作战理念、系统工程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体现。

从MATLAB的精确建模,到HLA的跨平台协同,再到Vega Prime的沉浸式视景,每一个环节都承载着对未来战争形态的预演与思考。而随着人工智能、云计算与数字孪生技术的深度融合,军用仿真正迈向“智能化、网络化、服务化”的新阶段。

对于我国而言,抢占仿真技术制高点,不仅是提升武器装备研制效率的需要,更是赢得未来高端战争主动权的战略选择。唯有构建自主、安全、高效的军用仿真生态系统,才能真正实现从“跟跑”到“并跑”乃至“领跑”的跨越。

未来的战场,始于今天的代码与模型之中。谁掌握了最先进的仿真能力,谁就掌握了未来战争的“预知权”与“定义权”。